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、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,是完成“十二五”规划的关键之年。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原材料行业,当前面临着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和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。钢铁企业,特别是国有大型钢铁企业的深化改革之路该如何走?着力点应该放在哪儿?《中国冶金报》记者日前带着以上问题采访了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曹慧泉。
破解危机 深化改革找出路
“今年钢铁行业将继续面临严峻的形势,华菱集团必须应时而动、因势而谋、顺势而为。”曹慧泉说道。
钢铁行业销售收入的利润率已经从2007年的7.26%降至2013年的0.62%,而同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率平均水平为6.11%。产能严重过剩、同质化竞争激烈、上游铁矿石资源垄断、下游行业需求不足、行业节能环保压力大……这一连串的问题决定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钢铁行业将维持“高产量、高成本、低价格、低效益”的运行态势。与此同时,严峻的竞争环境决定了钢铁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。
“从某种意义上说,谁的改革能让企业的管理架构、生产组织、营销体系、创新能力、商业模式真正面向市场,使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与竞争力得到切实增强,谁就找到了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出路。”曹慧泉表示,“华菱要通过改革提升竞争实力,破解企业生存危局,服务于改善员工福祉,实现企业转型发展。”
据介绍,作为湖南省深化国企改革的重点推进单位,华菱的改革工作目前正在集团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,按照“总体设计、分步实施、重点突破、发展驱动”的方针制订方案。坚持问题导向、坚持发展驱动、坚持以人为本、坚持依法依规的原则,在产权制度、公司治理和运营机制3个层面推进集团整体改革,逐步实现股权多元化、机制市场化、团队职业化、利益一体化。
激发能量 深化改革在内部
曹慧泉认为,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增强企业的活力、影响力、竞争力。“三项制度”改革是要从机制上激发活力,产权制度改革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及完善公司治理是要从体制上激发活力,增强企业的影响力、竞争力。总之,在严峻的市场形势下,两眼向内深化改革,从内部打破鸡蛋是钢铁企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。
在上一轮国企改革中,国企在“三项制度”改革方面做了一些工作。经过2005年~2008年的快速发展之后,相当一部分企业实现了盈利,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,但2008年以后“三项制度”改革的步伐有些放缓甚至倒退了。在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的今天,一部分民企在体制机制上的竞争优势已经超过部分国企,其主要的表现就在“干部能上能下、收入能多能少、员工能进能出”上。当前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,深化“三项制度”改革是破解国企长期存在的弊端,唤起员工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突破企业生存发展“瓶颈”的突破口。
据介绍,华菱集团为了进一步激活员工队伍的正能量,使其能作为、敢作为、有作为,从去年以来着力二次推进“三项制度”改革。在干部人事制度方面,推行中高层管理人员动态调整常态化,公开竞聘制度化,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内部运行机制,及时传导市场竞争的压力;建立和完善以绩效管理、末位淘汰为主要形式的人事机制。在劳动用工方面,建立以试用期评价、合同到期评价、年度绩效评价为主要形式的员工能进能出的劳动制度;在薪酬分配方面,建立以岗位创效价值导向、工资与业绩紧密挂钩、向实干者倾斜的收入能增能减的薪酬分配制度等等。
曹慧泉最后表示,当前华菱的“三项制度”改革必须继续深化。当前,华菱倡导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价值观,就是引导企业和员工在改革中去奋斗,靠奋斗赢得未来。企业靠奋斗发展壮大,员工靠奋斗创造业绩,改革绝不会让一个愿意为企业努力奋斗作贡献、工作业绩好的员工下岗,也要让不能完成绩效指标、工作出工不出力、损害企业利益的人在企业生存不下去。这也是改革的应有之义,也是对最广大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的维护。
“‘三项制度’改革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一环,华菱将以此为改革的突破口和着力点,加快建立以绩效为导向、与市场竞争环境相适应的运行机制,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。”曹慧泉说。